公元前228年,秦国大将王翦带领大军攻破了赵国的都城,成功俘虏了赵王,并彻底将赵国的领土并入了秦国的版图。秦军并没有因此停歇,而是继续北上,直指燕国的南部边界。燕太子丹深感焦虑全国炒股配资门户,因为他清楚,秦王嬴政心狠手辣,下一个目标势必就是燕国。
此时的燕太子丹,已从秦国的都城咸阳逃回燕国,并已经有一段时间。他没有忘记自己在秦国当人质时,嬴政对他的种种侮辱和羞辱,甚至一度打算将他永远囚禁在咸阳。因此,太子丹回国后一直在考虑如何化解眼前的危局,如何才能阻止秦国的进攻,保全燕国。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他决定采取刺杀嬴政的办法。
此时,燕国隐士田光提出了一个建议——找人行刺秦王,而田光推荐的刺客正是荆轲。太子丹知道,这条路几乎是十死无生,即使成功刺杀嬴政,他也不可能活着回去。但是为了保卫燕国,为了为自己曾在秦国遭受的屈辱复仇,太子丹决定为荆轲提供丰厚的待遇,竭尽全力让他答应这项危险的任务。太子丹也知道,这不仅仅是为了国家,更是为了自己心头的这口恶气。
展开剩余81%荆轲原本是个深具情义的人,面对燕太子丹的重重礼遇,他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项任务。然而,尽管任务已经安排好了,在秦国摧毁赵国之后,秦军已临近燕国边界,荆轲仍旧没有行动。燕太子丹不断催促荆轲,最终荆轲无奈地决定启程,踏上了这条充满死亡危险的道路。正如那句著名的诗句所说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
荆轲的刺杀之行,最终成为了世人皆知的英雄事迹。秦王嬴政则险些丧命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在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中,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注意,那就是嬴政在三次拔剑时都没有成功,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通过兵马俑坑中的一件文物,我们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。
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,及大量宝贵的金银饰品,告别了易水,进军咸阳。同行的还有燕国的勇士秦舞阳。秦王嬴政并不是个好战之人,他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。如果能和平解决问题,他自然希望避免战争。然而,山东六国的诸侯们怎么可能轻易屈服?这时,嬴政听说燕国愿意投降,主动交出督亢地区的富饶土地,这让他感到十分高兴。毕竟,这对于任何一位帝王来说,都是一项值得自豪的成就。
兵法有云: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战者也。”秦王嬴政也深知其道理。然而,他并没有想到,荆轲的地图中竟然藏着一把涂满剧毒的匕首。
荆轲和秦舞阳的进宫献图一幕,场面异常隆重。可是当他们走到大殿时,秦舞阳却显得十分紧张,脸色苍白,甚至连帮助荆轲的勇气也没有,反而成了荆轲的负担。所幸荆轲反应极快,见状立即解释说,秦舞阳是乡下人,从未见过如此威风凛凛的秦王,因而才会吓得不知所措。
荆轲随后接过地图,准备亲自为嬴政指点督亢地区的地理位置。当荆轲缓慢地展开地图时,秦王的目光不经意间被一物吸引——那是一把闪亮的锋利匕首。嬴政一下子愣住了,目光定格在匕首上,心中立刻升起了警觉。
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,荆轲毫不犹豫地伸手抓住嬴政的衣袖,迅速抽出匕首,直刺向秦王。嬴政反应迅速,立刻跳起,挣脱了荆轲的拉扯,急忙抽剑自卫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嬴政并未能顺利拔出佩剑。他紧接着试图拔剑两次,但依然没有成功。看到嬴政此刻显得有些慌乱,荆轲明白,若不趁此机会杀掉嬴政,他便再也没有机会。
这时,嬴政开始在大殿中绕着柱子奔跑,荆轲紧随其后。秦国的大臣们震惊地看着这一切,愣住了,完全不知如何是好。按照当时的秦律,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进殿,而大殿外的士兵也不能随意进殿,否则将被斩杀。就在这时,医官夏无且回过神来,他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药袋投向荆轲,荆轲只得急忙闪避,暂时与嬴政拉开了距离。
随后的情形也极为戏剧性,嬴政的侍从高喊:“大王,负剑!”嬴政立刻把佩剑甩到身后,然后抽出剑来,一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。荆轲倒地后,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将匕首投向嬴政,但终未命中,最终被秦王亲手斩成了碎片。
关于嬴政为何三次拔剑未果,史书给出的解释是,秦王的佩剑实在太长,导致他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迅速拔出。然而,这一说法曾一度受到质疑。直到兵马俑坑的发掘,专家才恍然大悟,原来嬴政的佩剑确实太长。兵马俑出土的许多青铜长剑,长度都超过了80厘米,而其中最长的一把甚至达到了94.8厘米。根据专家的推测,嬴政的佩剑长度约为95厘米,显然,在这种情况下,秦王在奔跑时想要迅速拔剑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秦王在危急时刻三次拔剑未果,这一谜团终于得以解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先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